冯友兰纪念馆
紫藤瀑布洗涤故乡,故乡心如丁香结——宗璞先生三度回乡探亲
夜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鬓角如又过年。 2019年5月28日,91岁的著名作家宗璞、世纪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在女儿冯珏女士的陪伴下,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唐河。 ,第三次。 这一天,汤河之夏的斜翠燕子,轻雾细雨,正是宗璞笔下的紫藤瀑布幻化而成的朵朵雨花。 他们带着她回到家乡,体贴地洗去主人的尘埃。
5月29日下午,宗璞先生一行来到冯友兰纪念馆。 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郑柏林,省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省儒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副秘书长王永杰省冯友兰研究会、省儒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刘金峰向宗璞先生致以亲切慰问,并陪同宗璞先生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
王永杰代表省冯友兰研究会、省儒家文化促进会向宗璞先生献花
王永杰、刘金峰、宗璞先生在唐和宾馆合影
天高云淡的冯友兰纪念馆,有一种千里之外的气势。
唐河冯友兰纪念馆全景
纪念馆正门及进士及爵位牌匾
夏天的雨停了,天气安宁,空气清新。 阳光温暖却不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就像宗璞先生思念的丁香花结解开后所散发出来的香味。 与他同行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宗璞先生的愉快心情。 宗璞先生饶有兴趣地走到纪念馆门口,看到大门上的匾额上写着“冯友兰纪念馆”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 此匾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杨欣题写。 门楣上写的“进士”二字,是因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冯太乙在189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状元,名列科举前三名。
宗璞先生、冯珏女士及家乡亲人瞻仰冯友兰先生雕像
宗璞先生亲切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合影
步入大门,院内正厅便是冯友兰纪念馆的接待室。 门楣上的“文魁”二字赫然映入眼帘。 这是冯友兰父亲冯太乙的名字,冯太乙曾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省城乡事务局。 考试合格,被授予文贵称号。
阐明旧国支撑新命运,极其睿智和温和——冯友兰晚年的自我勉励
“阐明旧国以支撑新天命”这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国,而天命已新”。 “旧邦”是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新命运”是指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现代化。 “阐明旧国,支撑新命运”是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志向。 “极智而行中庸”一句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而修学,博大而精微。 “高明”是指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庸”是指儒家的平常行为。这幅对联体现了冯友兰先生崇高的学术抱负。
解说员在接待室前向宗璞讲解纪念馆的布局
解说员热情地向宗璞先生介绍:“冯友兰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风格,以1:1的比例生动再现了汤河七邑镇冯友兰故居的原貌,全面展示了冯友兰故居的风采。一代哲学领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当代人的贡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瞻仰前人、学习交流的好场所。以及他妹妹冯元君的卧室都被一一修复。”
客厅内景——充满书籍、好朋友和繁荣的生活
客厅是冯家接待重要客人和商人的地方。 整个房子的设计和家具也体现了冯氏家族醇厚、质朴、诗意和礼貌的性格。 中殿、横幅、墙壁上的字画营造出优雅的文化氛围。 质感古朴、古色古香的家具,古朴典雅,让人感受到主人的淳朴。 桌上的茶具、酒具,足见冯家的热情好客。
由于宗璞先生年纪大了,听力有障碍,她就让家人给她戴上了助听器。 她认真地听着讲师详细的讲解,高兴地说:“我真想站起来亲自进去看看。” 她腿脚不好,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服务员就用手把她抬进了屋里。 幽兰纪念馆有很多台阶和门槛。 每次她都要对帮助她的随行人员说:“谢谢你们的辛苦!”
宗璞先生在祖父母冯太乙、吴庆之的(修复的)房间里沉思了很长时间
宗璞先生向导游询问与展厅相关的文物
宗璞先生的听力不太好。 听解释时,他必须反复询问才明白。 然后他立刻向导师道谢。 家人多次询问,担心她口渴。 宗璞先生说自己不渴,关切地告诉导游,要多喝水。 在她的蜡像前,家人问她是否像她年轻时的样子。 她幽默地说:“她看起来比我年轻时好看多了。” 说完这句话,她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宗璞先生与祖母吴庆芝(中)、母亲任在坤(右)及本人(左)合影。
解说员和宗璞先生的女儿向她讲解冯友兰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手提箱
向宗璞先生讲解其祖父冯太乙担任崇阳县令时使用的行李箱
宗璞先生参观冯氏杰出人物陈列馆
宗璞先生在第二次回到唐河故乡时拍摄的照片前驻足
宗璞先生第一次回家乡时的照片
解说员向宗璞先生介绍手泽冯友兰
宗璞先生在作品展厅合影
讲解员细心地向宗璞先生介绍冯友兰作品陈列馆藏书。
2013年青竹玉簪移植至三松堂(北京大学冯友兰故居)
与齐一家乡的老朋友相遇
齐一的一位老朋友听说她回来了,带着孙子来看望她。 宗璞先生慈爱地抚摸着婴儿,问他的年龄,却听八个月大成了半个月大。 童心未泯的他毫不犹豫地调侃道:“才半个月大的孩子竟然长这么大了,太神奇了!” 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阵阵笑声。 参观结束后,她开玩笑地对纪念馆馆长说:“谢谢你们为我们照顾我们的家和疗养院。” 宗璞先生像邻家大妈那样亲切随和的性格,也像他的散文一样淡雅清新,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参观结束后,宗璞先生在纪念馆门口与唐和冯一家合影留念
宗璞父女与相关同志合影
冯家子弟才华横溢,尤其是女子。 冯友兰先生曾豪情诗云:“我家一代才女,四代梅花渐多”。 宗璞先生是冯氏家族第三代才女的代表。 她原名冯仲璞,中国著名女作家,一代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先生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出生于北京。十岁时举家南迁昆明,就读于南京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51年毕业,曾任刊物编辑如《文学报》、《世界文学》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会员。 1981年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82年,他加入国际笔会成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应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年、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和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沃谷》等小说。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人民文学》1978年12月)、《三颗生命石》(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出版)作品曾多次获奖。 60岁开始创作《夜葫芦吟》系列小说。 89岁高龄,继《南游记》《东游记》《西游记》之后,筹备多年的《北归》终于上映被释放为叶葫芦。 语录系列四册圆满结束。
文静的姑娘喜欢安静,行事符合古人。 宗璞先生曾在《丁香结》作者自传中说:“我之所以经常写游记,是因为我喜欢旅行,喜欢亲近山水。山水是我的朋友,是我的朋友。”她的好朋友子中君教授在《冯友兰先生的真相》一文中也提到过。宗璞先生自幼身体不好。
然而,在这匆匆的行程中,91岁高龄的宗璞先生还是不遗余力地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图书馆、文学馆。 5月30日上午,他回到七一镇老家祭祖。 1990年去世的正是她。2017年5月20日给唐河县政府的信中所表达的“愚父愚女的心永远与家乡人民在一起”的感情的真实写照。
乡愁,这朵在宗璞先生心中绽放、结成的紫丁香结,一直在家乡的河边绽放,在记忆中寻找往事,唱着老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