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墓历经600年,为何没有被盗? 1998年,考古专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2024-05-12 -

大家好,我们文山说历史又来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分享历史知识。 也许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红门】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宣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福湾珠穆朗玛峰脚下。 东临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曾几何时,这里是普通人的禁地。 明孝陵得名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二是朱元璋奉行孝道治理天下。

【文武坊门】明孝陵自建成以来,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 地上建筑(石像、碑刻等除外)虽已重修,但地宫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 2003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墓”的扩建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航拍明孝陵】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明孝陵:“明清两代皇家陵墓都根据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大量建筑巧妙地置于地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中国封建五百多年来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明清皇帝陵墓的规制。

【雪中神道】明孝陵耗时17年建成。 目前可分为两部分:神道部分,从下马坊开始至小陵正门; 主体部分,从正门至宝城、明楼、冲丘。 其中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圣公圣德碑等,基本为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陵墓的完整性。空间布局。 性别。

【神道两侧石象】明代的孝陵神道,历经曲折。 神道前半部分神道两侧有12对6种石兽,依次为:狮、鹿、骆驼、象、麒麟、马,每种4个,两立两卧。 。 神道后半部分,有八具男女石像,文官武官各四具,立于道路两旁。 这样的神道在明清皇陵中是非常罕见的。

【“芝龙唐宋”碑堂】“芝龙唐宋”碑是康熙皇帝南下江南巡视明孝陵时所立。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五次游览明孝陵,九次跪拜。 康熙之所以立这样一座碑,主要是希望通过此举来笼络汉民的心。 “治唐宋”是康熙对明太祖治国方略的赞扬,超越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棂星门】历经六百多年,明孝陵地宫仍保存完好。 原因有很多。 笔者注意到,1998年,考古专家终于找到了明孝陵地宫完好无损的原因。 利用最先进的物探技术,我们发现进入地宫的墓道非常特殊。 “墓道并不位于明塔的中轴线上,而是向西倾斜,呈弯曲状。”

【航拍明楼、方城】那么,墓道的位置为何如此特殊呢? 专家解释说:“明楼西侧墓道是用侏罗纪中晚期形成的砾岩建造的,东侧墓道是用侏罗纪中晚期以后形成的石英砂岩建造的。岩石有很大不同,砾石岩层比石英岩层坚硬得多,所以墓道最初是从地质较好的石英岩一侧修建的,后来遇到更坚硬的砾石岩层,就非常困难了。挖掘,所以原来的墓道必须改变。”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方城、明楼】我们知道,古代权贵阶层在生前就开始修建墓地。 他们希望自己的墓地坚不可摧,朱元​​璋也是如此。 墓道的独特设计,让盗墓者可以依靠简陋的装备。 另外,明孝陵太大了,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到地宫的入口。

【《这座山上的明太祖墓》】除了墓道位置特殊之外,地宫顶部的土堆下还有一层厚厚的巨大鹅卵石,这也是一种反- 防盗措施。 如果盗墓者从宝藏顶部挖一个洞,这个洞很快就会被光滑的鹅卵石填满。 如今,明孝陵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天都挤满了游客。

喜欢的孩子一定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看法,指出错误的地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