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陵真实照片:地宫保存完好,康熙南巡时五次跪在陵前
照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真实肖像。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他从不害怕增加工作量。 从他即位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他在遗诏中说:“三十而后一年,当忧危而日日勤奋。” 朱元璋的节俭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的巅峰。 他称帝后,在应天建造了一座宫殿,只求坚固耐用,不求花哨华丽。 他还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时刻提醒他。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应天宫病逝,后葬于紫金山孝陵。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明孝陵。
图为明孝陵全景。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宣武区紫金山南麓珠穆朗玛峰麓。 东邻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它位于中山风景区。 占地170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地宫历经600多年,仍保存完好。
照片中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城门——文武方门。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马皇后于修建第二年去世,九月下葬。 命名为“孝陵”,取“以孝治天下”之意。 明孝陵的修建沿袭了唐宋皇陵“依山筑陵”的旧制,开创了方坟为圆丘(三层圆形)的新制度。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平台,四面有栏杆和台阶,外侧有两堵墙。)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图为明孝陵石雕神龛。 朱元璋死后,地宫被用来合葬马皇后。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孝陵神功德碑》竣工,这标志着整个孝陵的修建全部完成。 孝陵的修建历时三十多年。 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建成时,墙内宫殿楼阁,雄伟壮观。 南朝的七十座寺庙中有一半都被封闭在禁园之中。
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墓的神道制度,作为后世共享神道陵墓的制度。 神道两侧分布有石像12对、石人4对。 石雕风格多样,造型厚重古朴,整体宏伟与局部细节融为一体。 也代表了我国明初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照片中有一尊武将石像。
照片中是康熙皇帝题写的“唐宋政府”碑。 “治唐宋”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清朝对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比李、唐、赵、宋时期更加繁荣。 疆域更加广阔,远远超过汉唐时期。 康熙南巡期间,曾六次派官员祭拜南京明孝陵,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跪拜祭祀。 乾隆六次南巡期间,曾多次到明孝陵“烧香奠酒”。 康熙、乾隆都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表示由衷的敬佩。
照片中是明孝陵的神圣功德碑。 明孝陵神功德碑是明太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而立的。 碑文由朱棣亲笔书写,共2746字,详细记载了太祖一生的功德。 碑座和碑额雕刻精美。 碑上所载的乌龟高2.08米,碑高8.78米。 是南京最大的石碑。 该碑主要内容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出身于句容的一个富裕家庭;第二部分讲述了朱元璋的故事。 二是为民请命,致富。 三是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第四讲他废除了旧制度,只选贤能; 第五,封诸侯以平天下。 第六,题写朱氏贵族数百人。
照片中是明孝陵的棂星门。 《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福,下令祭祀天田星。 天天星是二十八星座之一“龙宿”的左角。 因角为天门,门形如窗棂,故名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孝陵神道,象征天门。 帝王将相走进棂星门,就如同走进了天门,不得不像圣人一样尊敬朱元璋夫妇。 原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争,随后遭受磨损,只剩下断壁残垣。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07年按照原来的门基、残柱和柱头修复的。 其结构为三间、两墙、六柱,宽20.61米,高7.60米。
照片中是明孝陵的方城明楼。 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体现在其依山势蜿蜒的陵祠。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唯一不呈直线的帝王陵墓,而是围绕三国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呈弧形,形似三国时代孙权陵墓。北斗。 神道自卫岗下马坊至文武坊门,全长约2400米。 而且,明代孝陵的地宫就是在坚硬的山里面开凿的。 当时,工匠们对山进行水平挖掘。 墓道入口基本无法找到,盗墓者很难进入。 这也使得明孝陵地宫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
照片中是保定的“此山明太祖墓”。 宝顶在孝陵明塔后,山麓横刻“此山为明太祖墓”七个楷书大字。 宝顶,又名宝城,是一个高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有砖墙。 城墙是用石头建造的。 高度按山势计算,约7米,墙顶厚度2.1米。 宝藏顶下埋的是朱元璋和马皇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