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中藏着郑和下西洋的密码

2024-05-05 -

马墓碑成语_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_马哈只墓碑

郑和父亲马哈之墓,还有《古马墓地墓志铭》。

马哈只墓碑_马墓碑成语_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

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_马墓碑成语_马哈只墓碑

郑和故里的碑亭。

梁二平 文/图

我研究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特别关注石碑。 最近去云南旅游,终于见到了郑和下西洋石碑系列中的“第一碑”。 俯身读碑,我恍然大悟:郑和,一个十岁在掠夺军中当花童被阉割的穷小子,如今已升任明朝十二狱中的内官。 他似乎已经想到了自己的未来。 挣扎与结束。

上天给了他找到建文帝的机会。 他去日本之后,回来后,就把朱棣的注意力从东方引向了西方。 西方是永乐皇帝“在异域耀武扬威,显示中华强盛”的方向。 这也是他的方向。 移民家庭的故乡。 这是一件很符合“陈”心愿的美好事情。 负责建设的官员自然乐在其中。

出国前请人为父亲写墓志铭。

永乐三年(1405年),也就是郑和下西洋两年后,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开始下西洋。 离开之前,他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请左春芳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志刚为他的父亲写墓志铭。 能够招揽到相当于现任文教外长的二品高官,郑和的人物可不小。 他是一位四品太监,也是皇帝的宠儿。 此时,正是他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 郑和为何在百忙之中送碑文回家乡,刻下石碑,置于父亲墓前?

马墓碑成语_马哈只墓碑_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

从郑和的角度思考,我猜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他不想让地位特殊的父亲消失在荒山里,无名无姓; 第二,他利用朝廷命令他西渡的机会。 为了安慰父亲,他将前往西域老家; 第三,他用这块碑告诉后人,马和郑和在本世纪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旅程。

从昆明开车到晋宁县城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个郡本来是一个国家,古滇国。 它始于战国,消失于东汉,存在了四百年。 当郑和的祖先来到这里定居时,已经是蒙古元朝了。 郑和父亲的坟墓在昆阳月山。 如今,当地政府依托这座坟墓修建了政和公园,规模比墓地大得多。 墓位于公园中央,背靠滇池,西临坡地。 现在它是用水泥建造的,保持着伊斯兰长方形坟墓的形状。 第一个墓葬的形状无法考证。 据墓旁的修葺碑记载,自明初修建以来,除了家庭祭扫之外,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清末,原居昆阳的马氏后裔参加了云南回民起义。 失败后,逃往玉溪县石沟头村。 他们担心坟墓被破坏,就把石碑埋在坟墓前。 清末,人们在月山西坡修坟时,偶然发现了此碑,遂立此碑于原墓前。

今人知道这段墓志铭,主要是由于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家谷(1904年)。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袁家谷得知昆阳有郑和父亲的墓碑,但他忙于科举考试,未能前去考察。 1911年,他对这块碑念念不忘,亲自前去考察。 他得到此碑拓片,并在《武学堂文集》中为其题跋。 经过状元一番考证,世人才得以了解这本《古马墓墓志铭》。

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力生下令建立碑亭。 1944年,云南人彭加林与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在原址重建碑亭,并在碑左侧竖立袁家谷的《昆阳马哈智碑跋》。 ”,右侧是郑和手书的福建《天妃令应之碑》临摹本。这两块碑后来也失传了。2006年,马哈芝墓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时,全国刚刚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这块石碑上记载着郑和最可靠的家史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我想这样定位:在郑和系列碑中,时间最早,应该是郑和系列碑的“第一碑”; 同时,它的内容也非常独特,价值非凡。 一般来说。 郑和显然知道,作为一个内官和宦官,他在史册上不会有任何地位。 没有人会为他立碑立传,或者即使立传,也写不清他的来历和归宿。 果然,即使在《明史·郑和传》中,关于他的身世也只有十几句话:“郑和,云南人,号称天下三保太监。 ”。 郑和家族史最可靠的证据,就只有这本《郑和古马墓墓志铭》了。

我专程来看这个墓志铭,但现在只能透过巨大的玻璃防护罩才能看到。 墓碑上用小篆书写着“古马公墓志铭”六个大字。 碑文为楷书,共284字。 字数不多,就在这里记录全文吧。

公名哈志,姓马。 出生于云南省昆阳市。 祖祀马氏妾颜。 父亲哈志,母亲文。 公生得高大威严,相貌威严凛然。 他拒绝徒劳地依附于他人。 人犯了错误,总是批评无印。 他性情特别善良,遇到贫穷或鳏夫时,总是保护、施舍,从来不显得疲倦。

为此,乡镇党员不称群众为长辈。 嫁给温家,体现了一个女人的德行。 有二童子,长铭文,二和谐; 有四个女孩。 他从小就有才华,有野心,今天就当了皇帝。 他被赐姓郑,成为内官、太监。 他勤奋机警,谦虚谨慎,不避辛勤立功,是一位为人称道的君子。 唉! 观察儿子二公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亦方的训练可见一斑。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卒于洪武壬戌,年三十九岁。 长子文明将灵柩安葬于宝山乡河岱村原村,以示礼节。 碑文云:居边守礼义之习惯,与百姓和睦,保存利益,宜余庆深长,有子之荣。当时。

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_马哈只墓碑_马墓碑成语

“旹”(古文“时”,编者注)是永乐三年礼部侍郎、左春芳学者李志刚于端午节所作。

这座纪念碑与郑和下西洋的《达芬奇密码》很接近。 正如今天教科书中提到的,“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其父为马哈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洪武十五年( 1382)时年三十九岁。 但这墓志铭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 它有很多秘密:

郑和的祖先名叫“白岩”,但他的父亲只叫“哈吉”。 这两个词只是对麦加朝觐者的尊称,并非他的真名。 应刻意隐瞒姓名。 。 还有,郑和的父亲“生于甲申年”,但没有记载年号。 如果记载的话,应该是“元至正四年”,但这应该是隐藏的,“卒于洪武壬戌”,这是可以记住的。 还有,他的父亲“生来高大威严”,却“三十九岁”英年早逝。 死亡原因并未说明。

对于郑和,可以用来安慰祖先的就是“自幼有才有志,今日成皇帝,赐姓郑,为内官太监”。 但郑和为何去“侍奉当今皇帝”,成为“太监”,就不好说了。 看起来太隐蔽了。 这里不提及郑和的出生年份,以便后人考证:他出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左右。

这些隐藏的内容都与马云作为元朝老大臣的背景有关。 马哈芝去世时,正是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克昆明。 周昆阳自杀的第二年。 摩诃只能被明军杀掉,也可能跟随他的老主子自杀。 总之,这是明朝不能提的事情。 对于李这样一个读过大量诗书的学者来说,写出摩诃只有“有德”却又似乎“无成就”,实在是困难重重。 这样的铭文需要高超的笔墨,其实是一件冒险的工作。

圣雄去世时,郑和才十几岁。 关于他的父亲和他的家人,或许只有这块碑文才能记录这么多。 但他还是想向父亲“汇报”孝敬祖先的事情。 翻到这块石碑的背面,石碑的阴影里,写着三行极为珍贵的文字:

” 永乐九年 11 月 22 日,马氏二公子太监郑和奉命前往祖坟祭祀,荐举,在这个吉日,他仍铭记在心。闰十二月。”

这段记载表明,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从印度回来后,他受到朝廷的照顾,并被“命令”返回家乡祭奠祖先并扫墓。 史书和地方志中都没有这件事的记载。 郑和在石碑上又留下了他的事迹。 看来这些碑文是他亲自安排的,以弥补正史的缺陷。

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已知铭文有七处。

郑和对石刻的特殊“偏爱”,始于郑和下西洋,也终于其下西洋。 这段时间,他不仅在父亲的墓志铭中含蓄地记载了自己两次西洋的两个时间点。 此外,中国的寺庙里还竖立了纪念碑来纪念神灵并记录他的航行。 甚至,他还把石碑带到了千里之外,竖立在锡兰国。 永乐朝以后,他的西洋遭到朝臣的反对。 郑和觉得刻碑更加刻不容缓。 最后一次西渡时,他连续刻了两块碑,分别立于刘家港天妃宫和长乐南山天妃宫。 已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铭文有七处(部分石刻已失传,铭文仅见于文献记载):

马墓碑成语_马哈只墓碑_农村墓碑墓碑碑文图片

永乐三年(1405年)在云南昆阳立《古马墓碑记》

《施舍锡兰山碑》于永乐七年(1409年)立于锡兰(今斯里兰卡)

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南京立“弘仁普济天妃宫御碑”

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福建泉州立“郑和行祥碑”

《静海寺郑和断碑》建于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左右(已遗失)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童范功绩石刻碑”,宣德六年(1431年)夏立于太仓六合(已佚)

宣德六年(1431年)冬,在福建长乐立“贵妃应应碑”。

这几年,我读了从福建长乐南山的《天妃灵碑》,到昆阳岳山的《古马墓志铭》。 从头到尾细细品味,不禁佩服郑和在《隐性》和《明性》之间的各种宦官特有的机制安排,即使刘大夏后来在下西洋时烧毁了这些文件。到了西洋,后人仍能根据这些碑文厘清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脉络。

也许是受到郑和题词的影响,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人也在碑上留下了印记。 如宣德九年(1434年)在南京牛首山立的《明代太监洪公寿碑记》; 天顺八年(1464年)始建“新赤湾天后宫后殿”,东莞赤湾天后宫由此建立。 《明代武将、太仓卫副千户侯圣元墓志铭》(圣元参加郑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于成化六年( 1470)六合……这样一来,至少有十处铭文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至少让英国船长孟席斯等人做出的“郑和发现美洲”的推论成为了“好——故意推测”。

这些明代石碑不仅是历史的“密码”,也是当今世界的“解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