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题丨陈坚: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中新网济南1月11日电: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独家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健
作者 卢岩
泰山作为中国五大名山之首,也是古代帝王禅修之地,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规模最大的摩崖佛经石刻。 它们雕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的一块缓坡石板上,面积约1200平方米。 设计巧妙,宏伟壮观。 《金刚经》石刻从何而来? 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如何与中国艺术形式相融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健近日就此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的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其中,对摩崖石刻有何具体影响?
陈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变,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进而弘扬了中国本土文化。 发展,真正实现“文明互鉴”的意义。
泰安红顶山摩崖石刻。受访者提供
所谓“摩崖石刻”,广义上是指人类在天然悬崖岩石上题刻、雕刻的旨在反映人类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各种符号和图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摩崖石刻的内容也不断变化,日益丰富。 这尤其体现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佛教题材,如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大型佛教摩崖石刻群。 至于较小的或单一的佛教摩崖造像,全国各地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按题材来划分,中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的是佛教摩崖石刻。 它们不仅是记录佛教中国化千年漫长历程的“活石”,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
中新社记者:佛教《金刚经》为何刻在泰山石壁上? 这和《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关系吗?
陈健:从内容上看,我国佛教摩崖石刻包括石佛像、石诗经、石佛号等。 在山东众多的佛教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是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这就是鸠摩罗什(343-413)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同兴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前十六章),即从“昔闻佛在舍卫国独树一树”到“当知此经义”。难以想象,后果也难以想象。” 原文有2998字,现存1382字(尚有痕迹),每个字大如斗,一尺见方,有“书目始祖”之美誉。 。
泰山金刚经石刻。受访者提供
南北朝时期,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多处出现了大量摩崖佛经。 大多与《金刚经》同义,即讲“空”的般若经典,如徂来山的《摩诃般若》。 《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夷山的《文殊般若经》石刻、尖山的《四义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等等。除了这些刻在摩崖上的经书之外崖壁上还刻有意在表现“空见”的铭文,如《文殊般若》、“一切行为无常,此是生死法则;生死已息,死亦是”。极乐”、“大天王佛”等。 另外,泰山周边还有很多般若经典碑刻,如曲阜圣国寺的《金刚经》碑、兖州四河、汶上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碑等等。是红顶山的石刻“法洪明赞”。 内容是印度高僧释法洪来到山东弘扬“空性”理念。
以上可见,南北朝时期,探讨“空”的佛教般若佛教在山东十分盛行,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缩影。 因为中国佛教是在般若“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般若在中国流行的直接结果,而《金刚经》则是般若“空”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 《公尊》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佛经。 自古以来就具有极高的佛教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那些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被“以石为记”来赞扬和赞扬,从而流传于世。 虽然学界对泰山刻的《金刚经》仍有多种解释,但从这部经所代表的般若佛法与汉传佛教的特别密切的关系来看,“破石为记”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新社记者:《金刚经》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陈健:《金刚经》是汉译般若经典的代表,是佛教“般若思想”的精髓。 所谓“般若”,是梵文“般若”的音译,意为“空性的智慧”,即了悟“空性”的智慧。 这是佛教的最高智慧。 泰山作为“五山之首”,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圣山。 泰山文化融儒释道于一体,其蕴含的“综合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刻在泰山上的《金刚经》应该是最完美体现佛教“空性智慧”与中华民族“和合智慧”的“巅峰对话”。 结果就是佛教的创立或确认。 中国化,如天台宗、禅宗等。也就是说,佛教的“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圆融智慧”共同参与中国化佛教的建设。
泰山金刚经石刻。受访者提供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所进行的七十二变,就是《金刚经》中“空见”的体现:在复杂的情况下,不能拘泥于一种标准、一种方法。 ,并且只能根据情况改变。 可以解决问题。 印度佛教诞生于印度文化土壤,与印度有着特定的联系; 同样,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在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中,必然会发展出中国版的佛教。 这就是《金刚经》“空观”的逻辑结论和标题的应有之义,或者说是以《金刚经》“空观”为核心的大乘佛教的内在要求。 《金刚经》云:“如来所说,不可受,不可说”,“若有人说如来所说,是谤佛,亦可以理解为不执着”。能够发展印度佛教,才能发展中国佛教,这体现了《金刚经》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以“空观”为基础的大乘佛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是在大乘佛教的开放体系中,佛教的中国化才得以自觉实现。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法师(538—597)将佛教的中国化归结为“依情而助弘佛法”,而其中的“情”就是中华文化的宿命。
中新社记者:佛经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佛经汉译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陈健:佛教思想是通过佛经来表达和传播的。 佛教传入中国是从佛经汉译开始的,佛教的中国化也从佛经汉译开始。 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并没有简单地移植印度佛经,而是充分考虑了译文如何适应中国本土文化。 例如,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312—385)就曾提出佛经汉译应遵循“五失三难”的原则(见道安《佛经序言》)。抄写《摩诃婆罗多波罗蜜多经》),大意是:把印度文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明白是不容易的(“三难”)。 因此,在力求保持佛经原意的同时,有五种情况是不需要遵循原文,而需要遵循中国语言文化的意义。 这实际上就是佛经汉译过程中的中国化。
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国大藏经博物馆”内的《金刚经》雕刻。视觉中国供图
例如,“五失”之一是“胡经重质,秦人善文,故可传诸人。若非文,则二失”。起源。” 这就是说,印度佛经(《护经》)重“质”而不重“质”。 重“文”,而中国人(“秦人”)“善文”,所以翻译时不仅要译出意思,更要注重译文的文雅性和文学性,正如孔子所说:“以质取胜”。 文学导致狂野; 文学胜于品质,从而通向历史; 《金刚经》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彬彬”的“君子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准。《金刚经》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的佛经。受到雅俗之士的推崇,与它的译文雍容华贵密切相关。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将如何影响世界?
在陕西西安,大雁塔与玄奘像同框。 唐代高僧玄奘为促进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树义 摄
陈健:所谓佛教中国化,实际上是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发展为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并将佛教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佛教古代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以佛教的“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和谐智慧”为基础,建立了以和谐、宽容为基本理念的中国版佛教。 当前,随着中国扩大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化佛教也将顺应这一命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和谐包容的思想智慧为了人类。
受访者简介:
陈健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宗教间研究中心副主任; 普陀山学院天台宗研究生、中国佛学院导师等。主要研究佛教、中国哲学、儒释道关系、中西宗教比较等。 着有《无分别——比较宗教视角下的佛教》、《心的悟性转向莲花——智一“莲花”的诠释学研究》、《无明是法性——天台宗奢摩他思想与慧见研究》《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恶性”思想研究》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