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清朝皇家陵墓建造过程全记录,百年前震撼老照片曝光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我们之前发布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系列紫禁城老照片,还有一系列关于清朝皇家的照片更受关注,那就是清朝的皇家陵墓。自古以来,皇家陵墓都是盗墓贼的热门之地,除了皇家极其奢侈之外,无数的陪葬品也让他们不惜犯下罪行。
民国十七年,清东陵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盗墓惨案。慈禧去世一年后,也就是宣统元年,慈禧被葬于地宫,她要求陪葬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却没想到,这竟然在二十年后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屈辱。民国十七年,军阀孙殿英对清朝皇家陵园清东陵地宫进行了盗墓、洗劫,花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将宝物全部挖出,洗劫一空,连慈禧嘴里的珍珠也被挖了出来。
清代皇陵包括入关前的“盛京三陵”和东陵、西陵。今天看到的这组老照片拍摄于清末民初,不仅呈现了清代皇陵百余年的面貌,还完整记录了光绪皇帝崇陵的修建过程,揭开了皇陵的神秘面纱。
这是清末拍摄的福陵明塔。福陵是“盛京三陵”之一。盛京指沈阳,所以这个位于沈阳老城东北20里的天柱山上。它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的陵墓。
福陵初建时,称“先汗陵”或“太祖陵”,努尔哈赤的妃子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也葬于此。天聪三年,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阿曼山迁居福陵。直到崇德元年,才正式定名为“福陵”。顺治八年陵墓基本完工。
清福陵的格局与清入关后修建的陵墓有较大区别,它有外城内垣,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关于太祖陵最早的记载,出自《清太宗实录》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己亥的入殓,记载努尔哈赤的“灵柩”暂时移至沈阳城西北角,而辽阳东京陵的孝慈皇后高皇后的“灵柩”则被供奉在沈阳太祖陵。
这是清末拍摄的昭陵明楼照片。昭陵也是“盛京三陵”之一,俗称北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孝端文帝博尔济吉特三人的陵墓。昭陵除供奉皇帝、皇后外,还供奉临济宫妃子、延庆宫妃子等一批妃嫔佳人。是清长城外最具代表性的帝王陵寝。它融满汉建筑艺术于一体,反映了早期丧葬观念逐渐中国化时的帝王陵寝建筑形式和布局,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之一。
这是菲尔曼·拉里贝于1907年拍摄的泰陵石牌坊。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位于河北保定,建于清雍正八年至十四年间。泰陵是清西陵中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
泰陵石牌坊其中一座居中,坐北朝南,后两座石牌坊东西向,与北面的大红门组成一个宽敞的广场。这种布局在我国现存帝王陵墓中并不多见。牌坊大小相等,建筑风格一致,每座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层式。
这是菲尔曼·拉里布( )于1907年拍摄的昌陵石像照片。石像是陵墓建筑群的一部分。
庆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永琰和孝淑睿皇后希塔拉的埋葬之地,位于太陵西侧。
1913年拍摄的崇陵侧面图。
崇陵是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静皇后(隆裕皇太后)的合葬地,位于泰陵东北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帝王陵寝。
下面这组照片完整记录了崇陵的修建过程。
这是1909年崇陵修建场景。崇陵始建于宣统元年,1915年竣工。照片上写着“崇陵修建场景之二。北至石台五供,东至澳门沟,南至隆恩殿台,西至澳门沟。”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事先修建的“线墩”,标示陵墓主要建筑的位置和实际高度,也就是那些白色的柱子。
光绪皇帝生不逢时,他想当皇帝,但他即位时,清朝已弱,无力复兴。光绪皇帝不甘做亡国之君,在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鼓励下,发动了一场旨在强国的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
这是1913年拍摄的崇陵石牌坊。
戊戌变法影响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上层顽固官僚的利益,皇帝与太后矛盾日趋尖锐,最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绞杀了维新派。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在瀛台,成为傀儡皇帝。慈禧再次掌握了政权。
这是1913年拍摄的崇陵隆恩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瀛台含元殿逝世,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去世。光绪皇帝去世后,被暂时安置在清西陵正殿,直到1913年,光绪皇帝遗体才正式安葬在崇陵。
明楼正面的照片拍摄于1913年,那时已经是民国二年了,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监工是民国军人。
这是1913年拍摄的金券门。崇陵地宫为拱券式石结构,有地道1座、石门4道、券9张(地道券1张、闪券1张、盖券1张、殿券1张、大厅券1张、金券1张、门道券3张)、金井1处、龙须沟2条、漏水孔14处。
通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顶。金顶高大宽敞,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通体用青白玉砌成。宝床上安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灵柩,光绪皇帝在中间,隆裕皇后在左边。
1913年崇陵东侧全景。
1938年秋,崇陵发生盗墓案,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用松木棍推开石门,进入金棺,用斧头在光绪皇帝棺木正面砍出一个直径约三尺的圆洞,将光绪皇帝遗体拖出棺外,盗走棺内随葬品;又从上部掀开隆裕皇太后的棺盖,盗走随葬品;还砸碎了宝匣,盗走了里面珍贵的玉书和传国玉玺。
清廷档案中存有光绪皇帝陪葬品清单,当时主要陪葬品均被盗。
1913年拍摄的崇陵牌坊正面。
崇陵不如雍正、嘉庆两帝陵规模大,没有大型楼阁、石像等。为了镇守和祭祀的需要,全陵修建了五拱桥、巡按房、牌坊门、厨房、三进三拱桥、朝堂、班房、隆恩门、焚烧炉、配殿、隆恩殿、三道门、五座石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等建筑。
1913年拍摄的崇陵隆恩殿正面照片。
1913年拍摄的崇陵防城明塔正面照片。
1913年拍摄的妃嫔陵全景照片。崇陵妃嫔陵是光绪皇帝的妃嫔金氏和珍氏的合葬墓,她们是姐妹。
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慈禧太后非常不喜欢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借口不便带走珍妃,命令太监崔玉桂将珍妃投井而死,年仅24岁。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将珍妃的死因由“投井自杀”改为“崔玉桂投井自尽”。
1913年,隆裕皇太后去世,晋封为端康贵妃的瑾妃下令将姐姐珍妃改葬于清西陵崇妃陵,并在珍妃井北侧门楼内设一小灵堂,供奉珍妃牌位,灵堂上悬挂“精卫同城”纸匾,以表珍妃对光绪皇帝的真挚爱情。
这是1913年梁鼎芬在崇陵植树的老照片。
梁鼎芬曾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被封为“毓庆宫行者”。民国后,梁鼎芬曾任清朝崇陵植树大臣三年。崇陵修建时,因财政困难,没有植树工程。建成后,清朝老人梁鼎芬提议皇家后裔捐资,为崇陵植树四万余株松柏。
参考:
沈阳清福陵。《VIP》,200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