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清华园内有哪些名人故居? 看完这篇文章就够了!
编者注
清华大学从来不缺硕士。 站在他们曾经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感觉就像穿越时空。 在充满新式建筑的校园里,简约是否能让你感受到清华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何不跟随清华大学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新林园8号
新林园是一组西式别墅群,大约建于1933年至1934年间。1946年,梁思成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邀,在清华大学设立建筑系(现建筑系的前身)。 同年,梁林搬到清华大学校园新林院8号。
两位先生搬到这里后,保留了在北大工作时喝“下午茶”的习俗。 每天下午,金岳霖、张奚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荪,以及建筑系的一些师生都会来这里。 热烈的交谈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精彩的想法。
▲ 馨林园8号被改造成咖啡馆
1948年底,清华大学率先迎来解放。 他们把北平重要的古建筑标在地图上,供前来请教的解放军代表使用。 解放后,两人在继续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今天,当我们透过树林看这座小洋楼时,我们应该体会到那些熟悉西方文明的人心中对中华文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坚持。
▲ 馨林园8号东南立面
周培源、蒋南翔故居
新林园2号
1929年,周培源先生受聘回到母校,出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 1952年,他在北京大学牵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 后担任北京大学第25任校长等职务。
周培源先生家中有“四朵金花”。 老三周如萍复员后刚刚进入幼儿园。 当时新林园靠近铁路线,周家就住在新林园2号。 前院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后院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孩子们每天都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1952年,蒋南翔出任我校校长。 他住的新林园二号经常通宵灯火, 心林园旁边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跑步的身影,状态很好。 在这里,他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红色、专业”人才。
▲ 馨林园2号平面图
赵元任故居
兆兰院1号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中国科学学会”创始人之一。 1925年,他从哈佛大学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与妻子杨不为定居在清华大学西南昭兰院一号。 当时,赵元家里信件太多,无法容纳,而陈寅恪1927年到校时还是单身,所以陈寅恪把兆兰二院的一半送给了赵家。
在这里,丈夫埋头伏案修身养性; 他弹得熟练,唱得好。 他与朋友聊天,与学者聊天。 陈寅恪经常来赵家“吃饭”。
▲ 兆兰花园1号
清华学子们永远不会忘记赵元任夫妇在清华校园营造出的绚丽多彩的氛围。 如今,赵元任先生用过的最后一架钢琴,是后人捐赠的,还留在画得工整的书架上。
▲ 赵元任与妻子杨不为
陈寅恪故居
兆兰园2号、兆兰园8号等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百年难遇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诗人。 清华园内有陈寅恪故居三处,即昭兰二院(南院)、西三十六院、新林五十二院(新南院)。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13年,在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 1947年,陈寅恪穿着棉袍站在新林苑52号的大阳台上
赵元任夫妇也对他十分照顾。 结婚前,陈寅恪一直在赵家吃饭。 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艰辛和坎坷,但正是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他的生活安定,心情愉快,有良好的读书和研究环境,所以他的研究成果是最多的。卓有成效。
于平伯故居
兆兰院7号
于平伯是著名散文家、红色学者,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 他与胡适并称为“新红色学派”的创始人。
▲兆兰园7号现状
于平波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期间,住在昭兰园7号。 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秋梨亭”,这是当时清华大学昆曲爱好者所熟悉的地方。 ,展馆里总是传出很多优雅的音乐。
1935年3月17日,“古印社”成立大会在于平波官邸正式召开,于平波当选为会长。 他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致力于昆剧的研究和复兴,承担起拯救昆剧的责任,希望昆剧“声于空谷,其声不息”。
张申府及李寄故居
兆兰院9号
张慎甫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中国共产党三位创始人之一,周恩来、朱德入党的介绍人。 1930年至1936年,张慎甫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 这是他教学生涯中最长、最不平凡的一段时光。 193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国耻日趋严重,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 张慎富“不能再安静地强行授课了”。 同年,张申富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成立了“文化工作者联盟”。 12月9日,在张慎富、孙孙权、姚克光的指挥下,各学校学生在北平街头举行反日游行,史称“十二月九”运动。 兆兰园9号也是此次运动中学生的聚集地。
▲ 兆兰园9号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五位导师”之一。 1926年主持西印村发掘,成为中国第一位独立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人; 1928年 1937年至1937年主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从传说转变为文字记载的历史。 著名考古学家张广志曾说过:“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还生活在李济时代。”
马约翰、钱伟长故居
兆兰院16号
马约翰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他把体育课列为四年的必修课。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早期组建了多支运动队,引领了中国高校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1914年至1966年,马约翰一直居住在清华园,住在昭兰院16号和圣音院31号。 马老一生致力于体育事业。 今天的清华校园,处处洋溢着马先生的进取、攀登精神。 “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的目标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自信座右铭和自觉行动。 在朝兰苑16号,马约翰还邀请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的体育老师,共同商定成立“五校体育组织”。 这栋楼位于二校门和邮局之间的路上。 东侧庭院现为清华纪念品销售部。
▲兆兰园16号现状
钱伟长是著名科学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系。 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经常强调: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报考大学时,钱伟长为了强国抗日,放弃了文史专业,转学理工科。 1946年,钱伟长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待遇,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他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解决国家的问题,国家需要我就干。”
冯友兰故居
兆兰院17号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19年,冯友兰赴美国学习哲学,1923年回国。1928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是冯友兰留美时的同学,并邀请冯友兰幽兰到清华大学。 七七事变后,冯友兰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西南联大。 他坚持要赢得对日战争。 为了坚定联合大学师生的胜利信心,他为联合大学校歌题词:“万里长征,告别了王朝皇宫。衡山和响水又成了别离,他们再也没有臣服于移植。” 千支,黎族热血洒遍大江南北,琴弦奏鸣,山城万里。 情缘近,羞耻久。 国家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所以三个家庭很难在新的国家有好运。 ,我动心了,也有耐心等待皇上驱逐敌寇,恢复京城,回到燕界了。”
▲ 冯友兰故居庭院内
▲ 兆兰花园17号现状
朱自清故居
兆兰院18号、西院45号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我终于找到了国学的课题……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20多年里,朱自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一边研究古典文学,一边创作新文学。 他还有意“联姻中外文学”。 清华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涵盖了大量外国文学。 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时,清华的语文教育被后人誉为“清华学派”。 兆兰院原名老南院,是朱自清提出“兆兰院”的谐音,以示其雅致。 他留在清华荷塘的那首《荷塘月色》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情怀。
▲ 朱自清故居现状
10
闻一多故居
西院46号
闻一多,新月党代表性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斗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科。1916年,他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3年3月,新建的西校区46号的租金为每月39元,闻一多住在这里。
▲ 闻一多故居现状
11
王国维、钱伟长故居
西院43号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他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 在清华大学西校区43号,王国维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完成了《西辽都城胡耳考》等近40幅作品。 1923年,胡适拜访王国维。 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着实让胡适感受到王国维对中外古今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和独特见解,是他的老派学者所达不到的。一代人的关注,也受到新一波学界的期待。 从来没有注意到。 从此,王国维赢得了胡适的尊重,并被胡适提拔到清华大学,成为四大导师之一,并参与创造了清华研究院的辉煌,这是清华人文学科的第一个辉煌。
▲ 西院43号(原16号)
▲ 西校区43号现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