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丨佛像魅力:让人无法忽视的文化之美

2024-05-16 -

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悠久,各地都有新发现的精美造像。

要么眉目慈祥,要么怒眸威严。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佛像,实际上是不断演化、同化的结果,才导致了如此规模之大、种类之繁多。

让我们一起领略佛像的魅力吧。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古印度佛像的演变与传播?

佛教是外来宗教,佛像对于吸引信徒有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佛教经典和仪式的载体和主要崇拜对象。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事实上,佛像的创作比原始佛教晚了几个世纪;

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佛像造型的四次变化直接影响了世界佛教造像,也象征着佛教思想的几次关键发展和变化。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

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巽伽王朝时期,佛像作为佛教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以人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符号或空位的形式出现。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佛教艺术的“无佛时代”。 象征图像是佛像的原始形式。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佛塔、神树、祭坛、狮子、白象、脚印、莲花、华盖……大多延续了孔雀王朝的表现特征。

此时的佛教还没有造像的传统,而这些象征性的图像与中国传统的图像具有相似的意义,因此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出现在沿海城市的墓葬和祠堂中。

也为后来印度佛教造像传入中国以及对佛不朽的信仰提供了思想前提。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

随着佛教故事的丰富,有限的符号在描绘佛教事迹的内容时变得越来越局促。

公元一世纪左右的贵霜王朝时期,佛像首次成为绘画的中心。 主要表现小型叙事场景的浮雕佛像称为“叙事佛像”。

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佛陀人格形象的创造,也代表着佛像造像的第二次重大变革:佛教艺术已经到了开始探索自画像传统的阶段。

由于佛教最初并没有造像传统,在多宗教和偶像崇拜并存的古印度,佛教造像早期大量模仿和借鉴当地宗教造像形式。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不同的参照物也赋予了古印度三大雕塑中心各自不同的风格:

在旃陀罗的叙事浮雕中,大量的希腊罗马人物与佛像一起呈现,佛陀本人也表现出与希腊诸神的特征相似的特征。

毛索拉内有大量盘跏趺坐佛像,与同时期耆那教主神马哈维亚的形象相似。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佛像石刻风水

阿玛拉瓦蒂的浮雕符合当地对转轮圣王的信仰。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佛像出现在佛教故事中后,佛陀事业的表现变得更加轻松,各种叙事场景导致了佛像风格上的大量创意。

此时的造型仍以叙事为主,崇拜的对象仍是宝塔。

东汉时期,佛像开始影响中国,佛教思想逐渐传播。 它们从滇缅公路传入,影响了长江流域的墓葬艺术。

经丝绸之路东传后,北朝时期在北方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随着佛经汉译的出现,在没有样本的情况下,人们根据印度形象叙事的特点,自行创作了大量的经画,丰富了佛教的传播方式。

这个新创建的图像继续向东传播到韩国和日本。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在浮雕逐渐流行并初具规模的同时,真人大小的圆形石佛像也开始创作。

佛塔崇拜失去了主导地位,崇拜真人大小的独身佛像已成为重要的佛教活动。 佛教徒热衷于独立建造石窟、建造寺庙、供奉佛像。

浮雕向圆雕的转变,标志着佛塔崇拜向佛像崇拜的重大转变。 佛陀不再与故事情节相关,而是成为一个仅供崇拜的偶像。

第三次革命由此开始。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以往佛教传记中历史上的佛陀形象被彻底颠覆。 而是有一个具有人格特征的神的形象,但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善神。

佛像的标准和规格是在制作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神化佛特质的逐步确立,是佛教思想从小乘到大乘的重要体现。

大乘佛教思想拓展了佛教思想对时空概念的认识,佛教造像的谱系也因此在种类和形式上得到了扩展。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在公元4世纪的笈多时代达到鼎盛,这是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此时,制作佛像的标准已经成熟,形成了风行印度各地的摩苏陀湿衣派和鹿野苑裸体派两种佛像风格。 在我国,将十一宗佛像的特色称为“草一楚水”。

笈多佛像展现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的完美结合,但也限制了造像创新的可能性,为波罗时代的重要转变铺平了道路。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笈多黄金时代只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八世纪中叶,波罗王朝时期,印度教复兴席卷印度,佛教迅速衰落,濒临衰落。

佛教被同化为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其思想和教义被迫改变。 佛陀成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至此,佛像已经实现了第四次转变。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佛教的迅速印度化、密宗化,使佛教艺术中融入了大量的印度教元素,呈现出密宗艺术神秘复杂的特点。

佛像的风格与印度教神的风格相似。 雕像通常装饰华丽,形状怪异。 这些雕像也往往被小型化并由金和铜制成。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印度密宗佛像虽已衰落,但依靠印度教的影响力影响我国,并取得了新的发展。

未经任何改造,分别经海路和尼泊尔传入我国内陆和藏区。 它继承了印度传统造像的特点和思想体系,严格遵循密教经典《造像测量经》。

坛城宇宙思想的形成,将佛教崇拜的对象转向了宇宙生命,佛陀的偶像崇拜由此转向了对宇宙佛陀的神秘抽象的信仰。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从神形到人形?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也作为传播教义的工具进入中国。

起初,人们对佛教了解不多,只将其视为神。 因此,佛像的风格与神像一致,坚强、庄严、神秘、威严。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魏晋时期进入封建社会新阶段,佛像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宣传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十六国时期佛经的大规模翻译和佛教思想的成熟,早期佛教造像神像混杂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达到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顶峰。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此时的佛像,并没有表现出慈爱和关心的表情,而是一种超然和冷漠。

人们对佛的崇拜已经从不分神佛转变为拜佛即拜皇。 佛像已成为君主政体与神权统一的象征。

到了北朝孝文帝时期,社会变革迎来了汉文化运动,审美观念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南朝、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崇尚朴素的社会风气。 北魏时期的佛像形成了骨瘦如柴、形貌清晰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汉族特色。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已与人性充分融合,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既高远又贴近世俗。

唐朝的自由开放政策,让人们有了一定的地位,作为统治者的工具,也与时俱进。 他们有人情味和亲密感,有同情心和关怀,丰满圆润的形象取代了瘦弱。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到了宋代,直接世俗化,不再具有神圣感,只剩下僵化标准化的雕像。

其风格和技法完全脱离国外模式,是真实人物原型的直接反映。 人与佛的距离拉近了,其实是统治者与百姓的距离。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佛教因过度世俗化而衰落,佛教造像艺术逐渐沦为玩物。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隐藏的视觉符号?

佛像有很多独特之处,如背光、莲花、飞天等,是其隐藏的视觉符号。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佛像石刻风水

佛和菩萨都是超凡脱俗的神化形象。 其中之一是佛的身体可以发光,所以佛像中经常可以看到光环和火焰。

背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佛教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它传入中国时,首先出现在龟兹石窟。 最早说的是汉地主的形状是莲瓣。

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隋代则将莲花纹与金银花纹结合起来装饰背光。 唐初发展为匍匐缠绕的枝条图案,形成著名的“唐卷草”;

唐代以后,石榴花开始大量出现,唐中期出现了吐蕃风格:锯齿纹、钩状云纹、齿形纹等丰富的装饰图案,影响深远。关于后世的背光装饰图案。

背光与佛像一起产生于贵霜王朝,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独特视觉符号。

当它传播到全国时,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

佛像石刻风水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

学者们认为莲花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佛教赋予它特殊而神圣的意义。

佛又被称为“人间莲花”,说明他不为世间烦恼所玷污; 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则是佛教超凡脱俗的象征,具有光明、和平、吉祥的内涵。

它在佛教中被尊为“圣花”。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飞天是佛教中干达婆和紧那罗的化身。 他们是印度神话中的娱乐、歌舞之神。 他们是一对夫妇,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类众生之一。

飞天能歌善舞,是佛菩萨降临的吉祥征兆。 它是佛教文化视觉中心中最具特色的人物。 它不仅为佛教增添了活力,也成为佛教文化独特的视觉符号。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

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汉族,吸收了印度佛教仙人、中国道教羽化人物、西域飞天、中原飞天的造型风格。 又受到儒家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飞天独特的象征变换。

佛像石刻风水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能拍照吗

佛像作为佛教的象征,作为佛教文化在世界各地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其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石刻能拍照吗_石刻佛像_佛像石刻风水

除了欣赏佛像,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去对佛像的破坏和忽视,重新开始珍惜这份传承了千年的美好。

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佛教造像变得更加丰富和现代化。 人们不再将它们视为工具,而是欣赏其中隐藏的文化之美。

赵玲; 顾红艳。 论古印度佛教造像风格的演变与传播[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期; 第 188,96-101 号。

杨静. 中国佛教造像从神化到人化的演变[J]. 《艺海》,2014,第247期,139-140。

桑春华. 汉代佛教文化视觉符号的演变研究[C]. 江南大学,201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清明节祭祖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